最有影响力的资讯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标题 作者
网站首页 > 财经 > 正文
人民日报系列报道聚焦退役运动员转型
2019-11-23 17:06:48   来源:东方头条   作者:   责任编辑:

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年纪轻轻已然经历了一次完整的职业生涯,退役后开始新的生活,相当于他们的“第二次人生”。竞技体育的金字塔结构,注定登上塔尖的只是少数人。奥运冠军、世界冠军是“练出来了”,即便转身也有不错的选择。恰恰是那些“没练出来”的众多普通运动员,他们的出路如何,不只决定着家长们愿不愿意送孩子练体育,更关乎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未来。近期,人民日报刊发系列报道,聚焦退役运动员转型问题。

“第二次人生”如何开场

——聚焦退役运动员转型(上)

记者|李硕 郑轶 马剑

在乒乓球界,来自天津的李岩是个算不上耀眼的“小人物”。从1997年进入专业队训练到2004年退役,7年运动生涯的巅峰是参加了全运会、乒超联赛。“不打球后,我能干什么?”这样的茫然一度困扰着他。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人生的第二个方向。

如今的李岩,身份已经变成了律师。从专升本到通过司法考试,他沉下心从头学起,一步步拿到律师执业资质。作为“过来人”的他说:“运动员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特质,其实就是转型就业的助推器。”

像李岩这样的成功者,在退役运动员群体中并不鲜见。随着时代发展,多元化、市场化的自主择业和创业渐成主流。运动员走出赛场,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更加丰富。“第二次人生”尽管有迷茫,但也意味着新的机会。

转型困境——

自我成长不足,出现心理落差

杨扬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夺金。

我国第一枚冬奥会金牌获得者杨扬,退役之路走得顺遂。除了在国际体育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外,她还在2011年创立了“冠军基金”公益项目,为退役运动员转型提供信息、培训、咨询辅导、实习就业等一系列服务。

冠军只有一个,运动员却有千万个。“退役的人群分两种,一种是运动成绩不错的,转型后有一定资源,他们的困扰经常是找不到职业方向,不知道自己擅长和喜欢做什么。另一种是成绩一般的普通运动员,从小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成长,退役后进入社会,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 杨扬说。

运动员在退役时就像“专家”和“孩子”的矛盾体。他们拥有专业体育技能,以及很强的意志品质、执行力,但与此同时,在文化素养、职业技能、社会经验等方面又存在缺失。他们从小适应了专业队“被包办”的生活,一旦面临自主择业,往往出现心理落差。身份转换后,选择的盲目性、无方向感造成转型不成功,甚至社会生存能力差。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凯在很多退役运动员培训班授过课。在她看来,长年累月的专业训练,让一部分运动员在通识教育的系统获取方面有所缺失,出现价值取向单一、自我成长不足的问题。以前唯一目标是提高成绩、争金夺银,对未来没有长远职业规划。“即便一些运动员有较为清晰的退役选择意向,但还需要相关的退役与职业过渡转换的培训。”

对于运动员而言,退役后最理想的状态是依托于原有运动技能再就业,比如教练员、体育教师。但现实中,这类体制内岗位要么数量有限,要么有资格证书门槛,未必都能向此方向转型。而像社会俱乐部、体育公司等就业机会,与项目社会化程度有很大关系,存在冷热不均现象。

“其实,全世界都有退役运动员转型的问题。我8岁进运动队,练到31岁,中间有过一次退役。我的体会是,你敢于想自己的未来,反而会更珍惜职业生涯,坦然面对第二次人生。”杨扬说。

观念改变——

既要未雨绸缪,也要主动出击

举重世界冠军魏香颖(右)退役后回到家乡体校任教。

“运动员的编制和关系在地方,目前,大多数省区市体育部门均设有运动员保障机构,为退役运动员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以下简称“体育总局人力中心”)人才服务部主任张欣芳介绍。

早期运动员大多倾向于体制内就业,指望组织安置,如今运动员的意识不断开放,很多人没有“等靠要”的想法,根据兴趣爱好自主择业日益增多。在体育总局人力中心收集的运动员成功转型就业和创业案例中,不只涉及健身、赛事运营、青少年体育培训等相关领域,还有智能科技、农产品生产加工、餐饮等“跨界”选项。

从被动到主动,观念的改变让一些现役运动员、教练员有了“未雨绸缪”的意识。张凯作为讲师,经常参与给运动队送课的工作。“运动员进队之后,不仅要有竞技职业规划,对未来也要有综合素质的储备。这几年,国家队和省队主动要求送课的不断增多,有些教练会有意识培养运动员未来的职业导向。”

近年来,国家给予退役运动员不少政策上的保障,但有的人没能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定位不清晰,在一定程度影响了转型就业。李岩坦言,“退役运动员一定要主动出击,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去努力。退役后的选择不能局限在当下,要把眼光放长远。”

相对于老一代运动员,“90后”“00后”获取信息更为多元,很多人主动参与培训。国际奥委会线上推出的《运动员工具包》,其中包括时间管理技巧、如何克服拖延症、如何建立人际网、如何写简历、如何面试等实用知识。这一工具包经体育总局人力中心翻译后,已下发到运动员手中。人力中心今年为国家队送课已有30多次,由运动队来提需求,自由选择课程。

就业只是转型的第一步。杨扬强调:“首先要从观念上梳理清楚,让运动员明白退役后再就业并不完全是重新开始,他们自身的拼搏精神、决断力、吃苦精神、奋勇争先的劲头,都可以成为职场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他们欠缺的短板,需要培训和指导,更需要不断自我学习。”

外部优化——

保障逐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

“冠军基金”近期举办了“自信表达,赢在职场”的线下主题沙龙。

数据显示,全国每年退役运动员数量约为3000人。2007年后,体育部门对退役运动员主要以货币安置为主,大多数人走向市场自主择业。各个地方的政策虽有不同,但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从2010年开始,体育总局人力中心对十几个省份进行运动员职业指导工作室的扶持,除了职业指导,还有专业心理指导。今年还建立了联络员制度,与各省市区退役运动员安置中心建立日常联系。

近些年,体育总局人力中心都面向全国进行专项培训,今年有9场,最长的达42天。截至2018年底,累计培训运动员5376人次。培训内容针对性越来越强,不仅包括教练员、综合素质、教师资格证等通用能力培训,还分门别类对户外指导员、健身教练、冰雪从业人员等进行教学。在线下培训之外,以“慕课”形式对运动员进行远程培训也在逐步铺展。同时,还培养了具有国家职业资格的职业指导师和管理人员两支队伍,帮助300多人获得了中级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140多人获得高级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据悉,体育总局人力中心正在翻译国际奥委会面向退役运动员推出的视频课程,开发的“运动员之家”APP,除了进行职业评估,未来还将上传相关在线课程。

社会力量的参与,则成为解决运动员退役转型的新平台。针对国内青少年体育培训教练的巨大缺口,“冠军基金”自己研发的“儿童运动能力指导师”课程广受欢迎。“这一课程的每一期培训只有30个名额,报名人数都在150人以上,需求量特别大。”“冠军基金”秘书长孙小峰介绍。同时,借助该组织的资源,还为部分运动员对接合适的实习和就业岗位。

体育产业的发展、全民健身的火热、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繁荣,对于专业体育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无疑为运动员退役转型创造新的“蓝海”。“冰雪行业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在东北专业队的冰球和花样滑冰运动员一退役,全国各个冰场、俱乐部都抢着要人,根本不愁工作,收入也远远高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杨扬希望,更多运动员离开体育赛场后,能在人生赛场上继续昂首奔跑。

《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1日 第15版

角色转换之路怎么走

——聚焦退役运动员转型(下)

记者|郑轶 李硕

中国女足前国脚孙雯(左二)在首届女足世界杯比赛中拼抢。

今年的法国女足世界杯,让很多人想起20年前那支老女足。脱下战袍归于平淡,她们依然会通过各种方式时常聊聊近况。大多数人的新身份依然和足球有关,也有些人选择另一种生活——经商、当警察、做职员。

退役是每个运动员必然的人生经历。离开相对封闭的运动队,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以往的平衡被打破。角色转换,从零开始,很多运动员要比常人付出更多努力来融入社会。

前些年,诸如“举重冠军退役当搓澡工”的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也成了一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走竞技体育这条路的顾虑。“出路”直接影响“入口”,如何完善运动员退出机制、让他们在人生新舞台找到位置,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考题。

培训前置——

克服心理障碍,做好长远规划

中国运动员在今年的赛艇世锦赛上。

近日,由中国赛艇协会主导推出的“焕新计划”教育培训项目,吸引了500多名运动员报名。针对运动员职业转型发展的专项授课击中了大家的痛点。“除了训练不会别的,现在很迷茫”“面临退役,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能从事什么行业”……在调查表上,很多学员写下相似的感受。

“运动员转型困境,直接表现就是对退役心理准备不足。他们在役期间大多没有系统想过长远人生的规划,也不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知识储备。”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凯认为,运动员退役后至少要经历“两个转型”——思维的转型与能力的转型。

“冠军基金”公益项目致力于帮助退役运动员接受职业规划与培训。“运动员转型是一个过程,有的人要两三年,有的人十来年都转不过来,思维意识还停留在当运动员的惯性上。”冠军基金秘书长孙小峰说,运动员对职场很陌生,主观愿望与现实有差距,转型首先要解决这个心理障碍,找到清晰定位。

在现有竞技人才培养体系下,为国家队、省队输送人才的基层体育机构每年要送走不少未能“更上层楼”的运动员。从国家层面到各地体育部门,近年来在体教结合、运动员就业安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成效,但处于“金字塔底座”的普通运动员,在转型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些现实障碍。

当体育教师是很多人退役后的优选,但进入校园的“敲门砖”并不容易拿到。几乎将全部精力用于竞技提升的专业运动员,像全日制学生一样文化学习不现实,这使得他们在面向全社会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普遍缺乏竞争力。尽管当前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存在大量缺口,但高水平运动员很难跨过这道“门槛”。

近些年的两会上,也有代表委员呼吁关注退役运动员,在文化教育、伤病防治、体育保险、专项基金等方面给予更完善的保障,加强安置择业的政策倾斜。有专家建议,能否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动员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探索利用安置费向一些体育相关企业购买就业岗位的可行性,让运动员在实践中完成角色转换。

除了政策托底、保障后移,破解退役运动员转型难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可喜的是,目前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公益组织深度参与进来,或与体育部门达成合作,或借助自身资源建立平台,帮助退役运动员开启“第二次人生”。如果能形成长效机制,社会选才渠道将更为畅通。

“我们曾在运动场上挥洒青春,那是一生值得珍藏的精神财富。转身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在另一片天地为社会贡献力量。从迷茫中走出,但愿每个退役运动员都成长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杨扬说。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日报 退役 运动员 转型 系列报道

上一篇:深LOOK | 假期旺季马上到!用这几个方法分分钟提高销售额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