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影响力的资讯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标题 作者
网站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不忘初心跟党走 脱贫攻坚奔小康
2019-11-27 13:29:17   来源:东方头条   作者:   责任编辑:

平寨村贫困户在检查蜂箱。

平寨民族小学学生在午休时间练习芦笙舞。

久场村村民在蓝阿秧公司生产菌棒。

一直以来,贴在家里墙上的感谢信都在提醒着兰有光要常怀感恩之心、牢记帮扶之情。

七十多岁的兰有光是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境穷困的兰有光没娶过媳妇,现在上了年纪,家里又无人照料。高寨乡因户施策,采取危房改造、医疗帮扶、产业分红和低保兜底等方式解决了他的生活之困。

如今,兰有光搬进了新房,生活也有了保障,他专门写了一封感谢信贴在新家的墙上。他说,信上的字都是他的心里话,“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千恩万谢永不忘党恩。”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高寨乡结合主题教育,围绕“九大清零行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党员干部走村入户开展大走访活动,真正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在这里,一户户脱贫户光荣脱贫、一个个脱贫希望在校园茁壮成长、一项项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A 贫困户光荣脱贫有底气

11月19日,吃过早饭,高寨乡平寨村贫困户罗兴华开始忙着喂他的“扶贫猪”,看着圈里肥嘟嘟的猪,他的脸上笑开了花。

“政府发了四头,自家养了三头,今年行情好,前几个月卖了四头,生猪十八块钱一斤,总共卖了一万五千多元。另外,政府发的五箱蜜蜂今年采了二十多斤蜂蜜,也卖了一千八百多元,年底再把剩下的猪卖了,这就能收入好几万元呢。”罗兴华边喂猪边盘算着今年的增收账。

要搁在几年前,罗兴华想都不敢想这样的好光景。

罗兴华的独子出生时患有眼疾,那时家里穷,没钱医治,儿子长大后眼睛只能在白天光线强时才能看得清,平时靠做些零工维持家用。2014年,罗兴华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结合罗兴华家缺少劳动力的现状,高寨乡给他家送来扶贫猪和蜜蜂箱,同时提供技术指导,鼓励他发展养殖业。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仅生猪和蜜蜂养殖就能为他带来数万元收入。

与此同时,高寨乡还积极实施危房改造,改善罗兴华家的生活条件。“危房改造补助七千元、修整院坝六千元、厨房和卫生间各三千元……”对于政府的帮扶,罗兴华一一记在心里,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他的心里充满感激。

“我们平寨村是高寨乡的大村,共有1300多户、5000多人,贫困户数量也相对较多,目前全村有115户347人。”平寨村村委会主任陈西林说,为帮助贫困户光荣脱贫,村里于2017年以扶贫资金入股贵州大地飞歌旅游有限公司发展独具苗族特色的斗牛观光旅游项目。自2018年开始,贫困户每户每年可获得一千元分红。

“除此之外,平寨村还将因户施策大力发展生猪、蜜蜂等养殖产业,同时做好危房改造和医疗、教育帮扶等工作,在帮助贫困户脱贫的同时全面提升生活质量。”陈西林说。

B 贫困生茁壮成长展朝气

11月19日中午,在高寨乡平寨民族小学,四年级的王明珍正和同学在餐厅里开心地吃着营养午餐。

今年12岁的王明珍是贫困户子女。在她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出车祸伤了腿,家里仅靠种地维生,加上兄弟姐妹多,生活始终不太宽裕。作为老大的王明珍从小就很懂事,每天都带着三个弟弟妹妹一起来学校上课。在她看来,学校宽敞干净,老师和蔼可亲,食堂有可口饭菜,还能学到知识,学校是她最喜欢的地方。

高寨乡是开阳县的偏远乡镇,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在校的贫困学生不在少数。学校校长冉维祥介绍,平寨小学设有小学部和幼儿园,分别有小学生322人和幼儿学生172人,这其中就有近50人是贫困学生。

“治贫先治愚。下一代是彻底摆脱贫困的关键所在。”冉维祥说,为解决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学校每年为贫困学生提供补助,学校食堂为所有学生提供免费的营养午餐,义务教育阶段不收取一分钱费用。古人就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现在学校把贫困学生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学校在承担教育帮扶重担的同时,也收到来自各方的关爱。

“今年,作为教育民生实事的幼儿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也在进行旧舍改造,如今校园里操场、体育设施等一应俱全,为学生们提供了优良的教学环境。”冉维祥说。

结合高寨乡苗族聚居的特色,学校还开设民族文化课,邀请专业老师给学生教授芦笙舞、蜡染、刺绣等民族传统文化。

冉维祥说:“民族特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这可丢不得。对孩子们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一方面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另一方也能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以后高寨乡民族特色旅游的发展打下乡土人才基础,这里的发展少不了他们。”

C 特色产业成规模聚人气

从11月份开始,位于高寨乡久场村的贵州蓝阿秧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始生产。班长李群每天组织近十名员工在棚内生产菌棒,其他十多人则在周边户外的空地上搭建食用菌种植大棚。

李群是久场村街一村民组的村民。听说村里发展起食用菌产业后,他就不在外打工了,回到村里的食用菌大棚干活。“在外面虽然工资不低,但花销也大,回来后既能照顾家里还能赚钱,两不耽误。”李群很珍惜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然而,由于缺少专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村里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并不如意,仅能维持不赚不赔的水准。后来,村干部外出考察时遇到拥有多年种植经验的投资人张惠,双方一拍即合,合作成立了贵州蓝阿秧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展食用菌产业。

“公司总投资约600万元,久场村以土地等基础设施入股,占股49%,投资方占股51%,盈利后按比例分红,村集体经济获得的分红主要用于脱贫攻坚。”久场村党支部书记刘勇说。

公司开始生产后,头脑灵活的李群很快熟悉了生产技术并成为班长。“菌棒要经过拌袋装料、高温灭菌杀毒、冷却接种、养棒出菇等环节,目前公司生产正常,每天约产菌棒两万棒。”李群说。

目前,除正常生产菌棒外,公司还在筹建150亩食用菌种植大棚。“大棚投产后,每年约产菌棒600万棒。按以往的种植经验,每亩地约生产食用菌棒1.6万棒,每棒可产生2元至3元产值。”张惠说。

“对于当地群众而言,食用菌产业是真正的增收产业。”张惠说,食用菌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生产菌棒到种植管理再到采菇出售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后期公司还考虑带动和鼓励村民自己当老板发展食用菌产业,依托优势产业实现长效发展。(杨刚 李春明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初心 脱贫 攻坚 不忘 奔小康

上一篇:民警为群众追回万元损失,获赠锦旗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