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影响力的资讯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标题 作者
网站首页 > 文化 > 正文
燕太子丹的小人心态:荆轲刺秦中,太子丹的两面
2019-11-05 09:47:39   来源:东方头条   作者:   责任编辑: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早已经是深入人心,短短的描绘就令人感受到了荆轲的英雄气节,同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感,更是将这一情节生动的展现了出来。然而断章取义是不恰当的行为,在教科书当中的节选并非故事原貌,历史记载下的荆轲刺秦王少了些英雄气壮,多的是燕太子丹的愚蠢。司马迁评价说:“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可见燕太子丹不但不是德才兼备之人,而且是个典型小人。怎么能以荆轲成大节之气概,为他洗脱罪名呢?

荆轲雕像睚眦必报,假借名义

燕太子丹曾经作为人质前往赵国,当时的秦始皇嬴政也在赵国当人质,两人同样年少,所以也就成为了好朋友。但他们之间的友情在嬴政成为秦王之后发生了转变,《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后来太子丹作为人质待在秦国,但见自己昔日好友对自己爱答不理,所以愤怒之下要求回到燕国。但此时太子丹的本性暴露,一心想着要如何报复打击。

燕太子丹

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即使太子丹再怎么想要报复秦王,也必须认清楚自己的实力。为了能够激起公愤,太子丹利用了矛盾冲突的放大,将个人仇恨夹杂在国家对抗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司马光会说燕太子丹“轻虑浅谋,挑怨速祸”的原因所在了,为了一己私仇而不顾国家安危,是不聪明的举动。身为燕国国君之子,不为国分忧,反而记挂私仇,是不忠于父君、国家之举动。面对秦王的不友好,便睚眦必报时刻想着报复,辜负当年友情,是不义之举动。从哪方面看,太子丹也不足以配上德才兼备之言。不听劝告

在讨论抗秦之事时,太子丹的老师鞠武曾劝告太子丹切勿急躁。《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柰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鞠武认为太子丹不可因为个人恩怨导致急切,应当徐徐图进避开秦国兵锋。并且献计“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资治通鉴》),然而太子丹却并不认同,认为此方法过于谨慎,太慢了。太子丹的原话是:“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惽然,恐不能须也。”;所以太子丹被仇恨蒙蔽了双眼,恨不得顷刻之间消灭秦国。

太子丹和荆轲

之后樊於期的到来再一次显现出太子丹的缺陷所在,樊於期获罪于秦,随后逃往燕国被太子丹收留。鞠武再一次劝告太子丹,收留樊於期的举动不妥。《资治通鉴·秦纪》记载:“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在鞠武看来太子丹的所作所为无异于是火上添油,原本就和秦国势同水火,如今还逆行倒施收留得罪秦王之人,不亚于是将肥肉放在了猛虎行进的道路之上。但太子丹再一次不听劝告,而这种“乃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的行为终将是要以失败告终的。有利所图而行仁义

太子丹在后世评价之中,因为断章取义的原因导致多有褒扬,认为太子丹是行仁义之道,联合荆轲诛杀暴秦。但太子丹的仁义是有利所图的,太子丹听说田光勇敢,太子丹为了收买人心就做到了“太子逢迎,卻行为导,跪而蔽席。”;这里指的是太子丹倒退着为田光引路,跪下来拂拭座位让座于田光。然而在得知田光年老有心无力,推荐荆轲之后,太子丹则又是告诫田光说:“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原先生勿泄也!”;也正是这近乎威胁的语气,让田光在劝说荆轲时自刎明志。(“欲自杀以激荆卿,曰:“原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

影视剧中荆轲形象

这样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太子丹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使得田光为了证明自身,选择自刎谢罪。一个君子一个小人,高低立判。而且从始至终太子丹都是在需要时礼贤下士,不需要时则置之罔顾,这种行为何尝不是小人姿态?同样的行为还发生在了对待荆轲上,在荆轲答应为其刺杀秦王时,太子丹“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然而在荆轲准备出发时,等待友人浪费了时间。太子丹则是故意激将。《资治通鉴》记载:“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这也就导致荆轲在未做足准备的情况下,选择了只身进入秦国。最终荆轲刺秦失败,枉死秦王宫。太子丹值不值得赞颂?

荆轲刺秦的悲壮在于荆轲的气节,荆轲刺秦的初衷并非了解太子丹是为了一己私仇,所以荆轲目的是想要缓解六国危机。牺牲自己一人以报太子丹的赏识之情,这种气节才值得赞颂。《史记》中就曾记载:“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岂妄也哉!”;足见荆轲之类都是意图清晰明朗,并未从未有违背自己良心的行为。但太子丹不一样,荆轲尚且可牺牲自己保全国家。但太子丹牵一发动全身,其所作所为都影响到了燕国的命运。

荆轲刺秦王

所以司马光才说:“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要之,谋不远而动不义,其楚白公胜之流乎!”;太子丹表面谦恭礼贤下士,对待田光和荆轲;但这却并真恭敬。花费重金收买人心,讨好荆轲也并非发自内心,实则都是有利可图才行为如此。而这一切也就在于太子丹只顾眼前仇恨,却不肯深谋远虑。放弃老师鞠武的上乘之道,一意孤行的恨不得马上报仇,这也就是“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的根结所在了。所以这样的人,有何赞颂所在呢?

相关热词搜索:太子 两面 小人 心态 荆轲刺秦中

上一篇:刘备若得天下,关羽、张飞二人的结局会怎样?能得善终么?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