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影响力的资讯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标题 作者
网站首页 > 文化 > 正文
窗格里的巧思与向往——朝邑剪纸
2019-11-05 13:12:35   来源:东方头条   作者:   责任编辑:

在大荔县朝邑镇洞北村,王小侠是个红人。

自打2014年春节,王小侠带着一副剪纸作品登上了央视《东南西北闹新春》的大荔分会场,她就成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邑剪纸的一个代名词,也让朝邑剪纸走向了全国。

于是,最近这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媒体出现在她的家里。从中央到地方,村里人也见怪不怪,只是一见到有人拿着相机或扛着摄像机,就会指着王小侠家的方向,笑着对你说:“就在村部西边,二十米就到。”

就这样,我们非常顺利地找到了王小侠。

王小侠今年69岁,可精神状态完全不像这个年纪的人,她非常健谈,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而她说得最多的,就是剪纸。

王小侠说,她生在地主家,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从小就喜欢剪纸,自打十来岁开始跟着母亲和姑姑学剪纸。也许是天资聪颖,她在剪纸上的进步非常之快,很快,就成为同龄人之中的佼佼者,而她也以此为傲。就这样,剪着剪着,她就剪成了朝邑剪纸的省级传承人,更代表大荔县登上了央视的舞台。

在王小侠的家里,我们看到了很多她的剪纸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是我们印象中的花鸟鱼虫,有的则是家禽牲畜,而更多的则是一些类似皮影的作品。其中就有那副上了央视的“我们的中国梦”。

同行的大荔县文化馆的同志告诉我们,虽然这幅作品让王小侠出了名,但真正传统的朝邑剪纸却并不是这样。王小侠听了,也笑着说是。

那到底传统的朝邑皮影是什么样子呢?

据《大荔县志》载:剪纸,俗称“剪窗花”“掏窗花”。是劳动人民美化环境的一种装饰性美术活动,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贴于窗户、墙围、顶棚等处。农村妇女多于10岁左右即习此艺,剪啥像啥,栩栩如生。取材多为戏剧故事……剪纸活动遍及乡里,以隽秀、细腻著称,20世纪50年代曾为省上入选参加民间美术展出。

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剪纸,也就是朝邑剪纸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取材多为戏剧故事。后来我们在大荔县文化馆的展览室里看到的大量展出作品也印证了这一点。

据大荔县民俗专家张升阳讲,这剪纸和大荔民间戏曲的广泛流传有着很大的关系。

张升阳说,大荔县是梆子腔的发祥地,同时皮影戏“碗碗腔”也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明、清时已处于极盛时期,戏曲艺术的广泛流传,对朝邑剪纸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是农妇们运用她们的观察力和超强的记忆力,吸收了当时皮影人物的造型,把当时逢年过节才能看到的皮影戏,用剪纸的手法搬上了自家的热炕头,使他们在窗户上天天能看到皮影戏。

为了证实张升阳的说法,我们特地邀请王小侠去看了一场皮影戏。这场戏时间不长,大概只有15分钟左右,可我们发现,在皮影表现的时候,王小侠看得非常专注,甚至脸上的表情也在随着戏文的跌宕而发生变化,显然,她入戏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在皮影表演时,其动作往往不大,而且在多个皮影同时出现时,只有搭配戏文的那个皮影在动,而其他的皮影则都处于静止状态。

或许正是这样,才能让剪纸的人更加细致地去观察皮影,记住皮影的每一个细节,从而将其剪出。

在洞北村,我们还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在明万历年间,同州府朝邑县南阳洪村一农妇,剪得一手好剪纸,为时任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伺读学士马自强赏识,遂将其所剪剪纸带入宫中,晋献皇妃。皇妃将其剪纸贴于窗上,引得后妃宫女纷纷观赏,竟也轰动朝野。从此朝邑剪纸名声大振。经过历代传承,流传至今。

看到听到的这些东西,让我们对朝邑剪纸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那就是朝邑剪纸和皮影有什么更深的渊源呢?

从目前的主流说法可以看出,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而对于剪纸来说,真正意义上的纸出现在西汉,可类似的技法却早已有之。《史记》中记载,周成王将梧桐叶剪成玉圭图像,赠给其弟姬虞,封他于唐国(今山西西南部)去当诸侯,恐怕这就是有关剪纸的最早记载。

单从来由上来说,两者似乎并不同源,可从剪纸与皮影制作技艺来看,两者之间却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甚至后来专门有了一种剪纸流派,就叫做皮影剪纸,而朝邑剪纸正属于这个流派。

在张升阳看来,作为皮影戏的发源地,位于关中地区的大荔朝邑剪纸与皮影自然有着很大的渊源,从其二者的制作方法,乃至表现形式,都可以看到互相的影子,但就目前来说,显然是皮影影响了剪纸。

传统的朝邑皮影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其作品直径大多为7厘米—10厘米,看上去很袖珍,但十分精致。

对于这一点,张升阳给出的解答是:因为大荔风大,所以曾经大荔民居的窗户都采用的十六格窗,每个格子都不大,也因此限制了剪纸的大小。

其实,朝邑剪纸发展到今天,也早已不单纯是曾经的模样,就好像王小侠家里的剪纸一样,她们也在吸收更多优秀的东西,也在不断地思考与创新,而这些剪纸正体现了剪纸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善于想象的巧思,比如王小侠的那幅“我们的中国梦”。

王小侠告诉我们,现在她剪纸已不单单靠着前辈们留下的剪纸熏样,而是更多的靠着自己的想象。于是,一张张普通的纸也就在她的手里变成了一个个全新的、生动的形象。

如今,来和王小侠一起剪纸的人越来越多,村里和她关系好的老姐妹也都加入了剪纸的队伍。每到闲暇时,大家一边剪纸,一边闲聊,日子也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

临别时,王小侠对我们说,她最近正在琢磨着剪一些文房四宝的样子,说我们是文化人,等剪好了要我们再来,她要送我们一份。

而我们,自然是欣然应允。

来源:渭南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巧思 剪纸 窗格 向往

上一篇:帝王稳定使用同一年号时间越久,往往政治实力越强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