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影响力的资讯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标题 作者
网站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为何宋代文人崇尚隐逸?从词风的转变看宋代文人的归隐之情
2020-01-02 14:10:59   来源:东方头条   作者:   责任编辑:

走过唐代极盛的时代,宋朝初年的文人雅士们是有极大的爱国热情和政治思想的。作为科技极大发展的朝代,宋的经济、文化、政治都颇为繁盛,但极大的繁盛背后就难掩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发展到后期,统治者妄图用财富收买文人的笔锋,换取封建统治的稳固。可总有像柳永这样的叛逆者,将自己放纵于山水,为了自由的抒写自我,逐渐走向了归隐。一、宋代词人的审美变化

1、宋词取代唐诗的过程

受唐朝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宋朝早年也认为“诗为正统,词为艳科”,词只能作为宴会上娱乐宾客的余兴,难登大雅之堂。但词来源于民间,与作诗不同,不需要及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上到皇宫贵胄、权臣贵族,下至文人学士、贩夫走卒、歌姬舞女以及雅客隐士,都能写出几首词作。渐渐地,词的流传程度超过了诗,也更能表达作者的心思意图,久而久之,地位也随之提升,而且成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2、宋代词人的审美变化

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下,人们早就开始习惯用“俗”和“雅”来判断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文笔等,到了宋代,这种评判方式更是直接成为了成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趣的度量标准。在宋词中,对于雅的标准也是在发生变化的。

最开始,雅的宋词追求的是理性的表达,需要语言典雅端庄,通常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情感的表达,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对百姓的思想具有引导、压制和束缚作用,这是传统诗教的体现。而相对应的,俗则是无权无势甚至学识平平的百姓们的声音,写的是情爱、是生活琐事或者对自由的呼唤这些相对更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这些词的语言直白,却更加情真意切,也更受到普通人的欢迎。

纵观宋词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雅化的过程。沈义父的《乐府指迷》曾四次批评“俗”,可宋词在当时却是个十足的俗气文体,这也就是它发展的最大隐患。一个文体想要得以发展就必须入得上层人士的眼,贵族崇尚雅,而当时的词相对尴尬,在贵族眼中它只是俗语艳科,而喜欢它的人却无力为它正名,所以雅化就成了宋词的必经之路,让写实的故事变得更加含蓄有韵味之后,宋词这才在历史上站住了脚。

但有的史学家认为,宋词的雅化其实也是文人的“俗化”,从看不起对仗不整的宋词向改变宋词行文的方向发展,其实是文人的觉醒,从严整的教化性政治文风走向了追求自由的放逐之路,这也就是宋朝文人开始崇尚隐逸的开端。二、看文人词风转变下的归隐之情

从词的起源开始,就一直有着许多优秀的词人以及开创的流派。有温庭筠和李煜代表的晚唐词人,有李清照的婉约词,也有文天祥等代表的爱国词人和陶渊明这样的田园隐逸词人。但从词的发展来看,是从低俗走向高雅,从故事走向思想,从教条走向自由,从政治走向隐逸的。直到南宋战乱频发前,宋词的词风走向一直是趋向归隐的,这不仅是因为社会的繁荣导致政治危机意识的降低,更是宋朝开放的时代特征导致的。

1、陶渊明的隐逸之路

作为晋宋交际时期的文学大家,陶渊明被称作隐逸诗人之宗,但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崇尚归隐田园的生活的,年少游宦的他几经官场浮沉,最终才决定远离纷扰,回归自然。二十岁的陶渊明曾在《饮酒》其十中描述自己的游宦生活:“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但这种游宦不仅官职微末,而且很难发挥自己的政治手段,仅仅是“似为饥所驱”而已。

之后几度入仕出仕,都是他在政治理想和归园田居的向往中的挣扎,直到母亲去世,三年丁忧之后,他本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想法再度走进官场,可最终看透了官场倾轧和人情冷暖的陶渊明在担任彭泽令时还是看清了自己“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的归隐之心,这才毅然放弃了挣扎,走向了田园生活。他的文风从最开始记录官场生涯转向对自我的挣扎和纠结,最终回归“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田园生活。

2、柳永的隐逸之路

柳永的归隐之情存在于唐宋交接时期,那时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文人皆以入朝为官,一展政治手段为正途,但并不是所有的十年寒窗都能开花结果,柳永就是仕途失利的典型代表。出生于仕途之家的柳永素有天才之称,但在考学上的多次失利却给了他重重的打击。起初他安慰自己“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几次之后,他觉得“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可自我安慰也不管用,考学次次落榜几乎打垮了他的自信,这才有了最终“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样的言论,可笑的是这个自我安慰的言论,也是导致他受到帝王厌弃,成了“奉旨填词柳三变”的直接原因。

柳永直到晚年仍然写了一首《戚氏》来追忆此生羁旅,写尽了晚年孤寂和此生憾恨,可见他的田园生活早年也只是因为仕途失意而产生的自我放逐,并不能如陶渊明般真正享受归隐生活,直到临终前几年,他大约才真正感受到了田园隐逸之乐,与仕途和解,更与自己和解了。

3、苏东坡的隐逸之路

相比柳永,苏轼其实幸运很多。他出生和长大的地方都是充满田园风格的偏僻村镇,依山傍水的淳朴生活是他生活的开始,也藏着他很多的美好记忆,因此他对田园生活是带着天生的喜爱的,因此在厌倦官场后他的归隐显得既顺理成章又是心之所向。

早年苏轼的政途是非常顺利的,嘉佑二年进士及第,受到宋神宗的看重在各地担任要职,甚至进入了政治的中心,可过于正直的性格让他也得罪了不少人,更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地位一落千丈多年。数年煎熬后受到哲宗的起复官拜礼部尚书,晚年却再造贬谪,最终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也越发向往田园。

作为开创了豪放词和田园词两大词风的文学家,从豪放走向田园就是他一生的经历写照。早年政治得意,他的豪放是理所应当且意气风发的,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情,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洒脱。可多年后几经浮沉的田园词人也是他,“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是他,这不再是壮志踌躇的高官了,而是厌倦官场、渴望回到淡泊平静生活的东坡居士。三、“归隐派”带来的文学变迁

1、文风的清丽

田园词风带来了简单清丽的描述方式,有种“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脱俗感,这种清丽抛却词藻堆砌,让人直白的感受到了画面本身的美,纯粹由景物颜色、状态的描写将人拉入画面,很好的起到了烘托气氛和渲染情绪的作用却丝毫不显得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反而读来有种赏心悦目之感。这种将美艳暗藏在清丽中的写作风格经过多位词人的继承和发扬,也渐渐成了宋词的一大不可缺少的特点。

2、情境的悠远

宋词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将雅致作为了写作基调,而写作时在不同词牌所决定的平仄下更是烘托出了一种悠远淡然的情境。我们总能从“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样的形容里读到似乎已经具象化的淡泊和悠远,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宋词中的各种意象都是有其存在价值的,落花流水烘托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和思念,轩窗则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辗转难眠之情。寓情于景是宋词的特点,情出现在字字句句,出现在每一个物象中,但却一字都不明言,这样的手法避免了赘述,让人既有想象,又有思考,可谓达到了极致的美学艺术。

四、小结

寄情词曲是失意的宋朝词人们抒发情感的最广泛来源,山水之乐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暂时的逃避和宁静后难以忘怀的还是对家国的不舍和对仕途的忧愁。官场的沉浮里终于浮出水面后,多少词人再也不愿面对那样复杂的生活,这才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之路。可更多的人只能将山水田园之乐当做精神家园,却一生都纠结于政治乱局和田园安适之间无所适从,难以取舍,最终飘零一生。

参考文献:

1、《宋词的审美情趣流变及人品与词品关系探析》

2、《论宋词意蕴的清馨闲雅》

3、《简论宋代词人的精神特征》

4、《宋词与宋代文人生活习尚》

相关热词搜索:宋代 文人 隐逸 归隐 之情

上一篇:中国历史上取名最好听的人,名字里面有意境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