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影响力的资讯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标题 作者
网站首页 > 文化 > 正文
项羽楚汉战争并非战略失败,他究竟是如何谋划的
2020-03-04 16:35:12   来源:东方头条   作者:   责任编辑:

李白有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以极具代入感的描写,将一位银鞍白马、雪剑红缨的赵国侠客展现在我们眼前。孤傲、热血、重义轻生、快意恩仇的先秦侠士们,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曾经创造了多少传唱千古的动人歌谣。在尔虞我诈、礼崩乐坏的战国乱世,舍生取义的侠士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出生在楚国没落贵族之家的项羽,名"籍"。少时学书习剑皆不成,对兵法也不求甚解。一直随叔父项梁四处奔波,时光荏苒,及至弱冠之年,"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史记》对项羽少年时的描写虽只寥寥数行,但项羽少时成长经历已跃然眼前,此时的项羽当已成吴中少年中的佼佼者,用现代话来说,是吴中子弟的"大哥"。

战国末期"游侠"之风甚盛,虽经秦一统天下,但及项羽之时不过十数年。其风尚存,对项羽人生观的形成自当影响不小,从之后项羽南征北战的经历中,当可见一斑。三齐之乱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项羽在戏下分封诸侯,十八路诸侯各居其位。却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这里面最感憋屈的莫过于田荣。从历史记载来看,田荣的确算得上秦末的一方豪强,不过目光短浅,所有心思皆放在齐这一亩三分地上。与项羽之怨也是源于此。

我们前文有讲,"东阿之战"中项梁击退章邯,解了田荣被困之危,田荣却不愿与项梁西击章邯,率军返回齐地将后立的齐王"田假"驱逐,立田市为王。而后面对项梁再邀之约却以"杀田假"为前提才肯出兵。

这种以怨报德的行为自然是恩怨分明的项羽所不耻,之后项羽北上救赵,田荣仍然不愿出兵相助,反而是"田都"叛齐援楚。这更增添了项羽心中的怨怼之情。

分封的时候项羽自然也毫不手软,将齐地一分为三,田荣所立的田市被迁至胶东一隅,称胶东王。

从后面楚汉战争进程来看,项羽三分秦地和齐地,看似的确是将强大的两个地区秦和齐的势力分割,但秦地之弱反倒便宜了刘邦,齐地三分却直接导致了纷争,而三齐之地最后竟然成了左右楚汉战局的天王山。

"戏下分封"之后不久,田荣果然发难了,他先是将据有齐地的"田都"击溃,然后去胶东追杀了在即墨当胶东王的"田市",田荣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有一个人物,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就是彭越,彭越在项羽分封的时候也是一个失意的主,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能够反败为胜,"彭越"却是功不可没。

田荣与彭越一拍即合,迅速合兵一处,并北上拿下了济北王"田安",仅仅用了两三个月就尽揽三齐之地。田荣被迅速得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让彭越南下攻击楚国。

彭越也正憋着一肚子怨气,迅速杀到济阴(定陶县西北),对三齐纷乱无动于衷的项羽此时似乎也并不在意,派了一位叫"萧公角"的将军北上迎击彭越,却不敌彭越之勇,不过田荣彭越还是有自知之明,颇为忌惮项羽之威。事实上,他们能够裂土封王,同时据有齐这片沃土已经知足。并不急于南下与项羽硬碰硬。

这时候刘邦已经出兵关中,田彭二人加上另一位分封失意者"陈余"共同组建了一个反楚联盟。并与刘邦保持沟通,等待伐楚良机的到来。

项羽这段时间的表现非常奇怪,不仅对被围困于"废丘"的章邯置若罔闻,同时对田荣彭越的反楚联盟也是漫不经心。

学界通常认为项羽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是战略上的短视所致,其结果直接导致了楚汉战争项羽的失败。

真的是这样吗?身经百战,在巨鹿之战中战术清晰、指挥精妙的项羽怎么可能不清楚"关中之危"和"三齐之重"呢?涌泉相报

高祖元年五月"戏下分封"到高祖二年正月项羽挥师北上,这中间长达半年多的时间,任由四周风起云涌,项羽巍然不动。

我们先看下项羽这期间见于史籍的两件大事。

项羽先是杀掉了尚未赴韩地就国的"韩王成",封了一个叫"郑昌"的人去韩地当了韩王,同时项羽在汉高祖二年十月指使英布等击杀"义帝"于江中。

郑昌是吴县的县令,在项梁避仇落魄之时,曾收留叔侄二人,此恩项羽自当铭记于心。奈何分封诸侯时候有言在先,需要论功行赏。不过项羽在分封之后还是打破了这个规矩,杀韩王成或许正是为了封郑昌为韩王。

且不说杀韩王成是否符合道义,但滴水之恩却报之以泉,项羽快意恩仇的性格在此展露无疑。在项羽眼中,有恩报恩自当刻不容缓。所以先做了此事。这里面自然也有在韩这个咽喉之地布置自己的亲信势力的考虑。

杀义帝的时间在十月份,旋即出兵平定三齐。这个时间点也是有玄机的,我们后面再说,先看下杀义帝的原因。

无论历代史籍还是今人所论,均认为项羽杀义帝实为一大败着,与刘邦出关后为义帝"举丧戴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刘邦占领了道德上的高地。

如果我们纵观历史,"商汤伐桀","武王灭纣"又有哪个不是踩着"天下之主"的尸体成就霸业的?即便齐桓和晋文又何尝不是在同族的血泊中登上王位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成王败寇,千秋功罪,任由后人评说罢。

事实上,年少时就已经说出"彼可取而代也"的项羽,在这个名震天下的时候已经有了帝王之志。不过此时中华大地已再次硝烟四起,在弱肉强食的丛林里,唯有强者能够笑傲天下。项羽此时有这个实力吗?秣兵历马

秦国能够横扫六合的原因我们前文有过分析,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秦国超越同代其他诸国的战争能力。

秦国强大的军力主要来源于先进的军事作战思想,由车、步、骑组成的多兵种作战体系,在大兵团正面对抗时候优势相当明显。所谓"步为腹心、车为羽翼、骑为耳目,三者相待,参合而行"。

由车兵组成一道可攻可守的移动阵地,承担着正面对敌进攻和防守。在车兵后面手持强弓劲弩的轻步兵团可以对敌人施以远距离杀伤。手持长戟短剑的"重装步兵"则承担了与敌短兵相接时候的杀敌重任。

骑兵则在两翼对敌军进行骚扰,这时候的骑兵是以轻骑兵为主,作用主要是奇袭和快速阻击。

三支军种中步兵是主要作战力量,强大的秦军就是靠超越时代的青铜制造技术和作战理念傲视群雄的。

到了战国晚期,随着冶铁技术的提高以及铸铁柔化技术的应用,钢铁兵器逐渐开始取代青铜兵器。这里面楚国是铁器制造的翘楚,在春秋晚期楚国墓地出土的铁剑最长者达到一米五之长。

一寸长一寸强,在短兵相接时候,高强度又不失柔韧的铁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的楚军能够"以一当十"瞬间击溃来自长城地带的王离军团。除了项羽卓越的军事指挥及军事动员能力外,楚军兵器的先进当是一因。

这点在诸多后世评述中很少提及。不过笔者认为就像秦军青铜兵器的发达一样,楚军发达的钢铁兵器也是项羽军团强大的重要因素。

还有一点更加重要,就是项羽军团有了"重骑兵"这样的兵种。我们上文知道,在战国时代,骑兵的作用是低于步兵的,主要原因在于作战模式。

即便到了战国后期,大兵团的正面对抗仍然是主流。这其中秦国和赵国的骑兵军种带来了作战模式的创新,尤其秦军,多兵种作战所向披靡。让灵活多变的战术得以实现。

巨鹿之战中,项羽军团以快速多变的战术迅速歼灭了秦王朝的长城军团。不仅仅是战争的胜利,同时也带来了作战模式的转变。

秦王朝长城军团由于面对的是北方草原上飘忽不定的游牧民族,这支军团因此也配有强大的骑兵队伍,这支精锐的骑兵队伍由于王离军的覆灭被项羽纳入囊中。

同时以张耳为首的赵国军队曾随着项羽挺近关中,赵国优越的战马也同时进入项羽的视线。以项羽对作战效力的敏锐,自然能够看出来骑兵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讲到这里,我们不难猜出来,项羽这段时间实际上是在秣兵历马,同时创建了重骑兵军团,手握长戟和钢剑的"重骑兵"成了项羽军团制胜的法宝。

这样一支重骑兵军团自然不会在朝夕之间就可以组建完成,同时重骑兵的作战方法及战术也要演练和完善。

所以项羽对狼烟遍地的周边战火并没有急于出手,而是在完成了重骑兵军团组建和训练以后,才开始行动。首先就是杀了义帝,手握重骑兵和精良钢铁兵器的项羽应该已经有了一统天下的绝对自信。

同时我们放眼全国,从整个态势来看,项羽也并没有多少可以担心的。策士的绝唱

虽然田荣、彭越与陈余据有齐地及周围地区组成了反楚联盟,但北方的赵国张耳尚在楚军阵营,同时长江中游的英布、吴芮等也在项羽掌控之中。三秦之地虽然落入刘邦之手,但章邯尚在废丘死守,刘邦军团历经数月仍是无可奈何。

项羽这个时候只要平定三齐,连同冀北的张耳加上长江中游的英布等势力,刘邦势必处于被动防守之态,注定只能退守关中。项羽军团将完全掌握局势。

不过有一件事的确出乎项羽所料,虽说上兵伐谋,但两军交战最佳的获胜途径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战国时代是我国纵横家的摇篮,代表人物有张仪和苏秦。非本文主题,这里不做详述,战国时期这些纵横策士通过三寸不烂之舌在诸国之间纵横睥睨,其作用实不弱百万雄师之威。

随着秦末乱世的到来,纵横策士再次出现在我国历史舞台上,虽然是纵横一派最后的绝唱,但他们竟然主导了楚汉战争的走向,打破了项羽的战略布局。让拥有绝对军事优势的项羽军团四处奔波,在不断消耗中逐渐丧失了优势。最后身死国灭。

"郦食其"就是这些策士中重要的一位。他不仅在刘邦西进时候多次为刘邦献策,同时在刘邦抢进关中的进程中游说峣关守军,为刘邦顺利进军关中立下汗马功劳,在楚汉之争中郦食其最大的功劳就是在韩信攻齐时游说齐王降汉,虽然最后由于韩信抢功被齐王烹杀,但没有他的游说,韩信的确未必能够那么顺利拿下齐国。

齐国的丢失是楚汉战争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项羽军团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了。

另一关键之事就是随和游说英布反楚,"英布降汉"不仅仅让项羽失去了侧翼的保护,同时消耗了项羽大量的军事资源,让项羽军团疲于奔命。

其他如张耳等各方势力也是在策士的谋划之下,在反楚与挺楚的道路上摇摆不定。

项羽精心准备了半年之久,组建出来强大的重骑兵军团,并在彭城之战中以三万的兵力几乎全歼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差点让刘邦军团覆灭。

奈何天不助楚,在策士的纵横睥睨之下,项羽的战略布局彻底失灵。

项羽悲剧的一生虽然短暂,但重义轻生的侠义性格让其在快意恩仇的路上越走越远,偏离了帝王之路。快意恩仇

我们前文有讲,项羽在鸿门宴上并没有杀刘邦,这其实不是妇人之仁,而是项羽骨子里的贵族血脉的骄傲所致,同时在战国末期盛行的侠士风气熏陶下,项羽重情重义、至情至性的性格已经融入血脉。

项羽同时极具侠士快意恩仇之性,在司马欣和郑昌封王上得以展现。刘邦还定三秦的时候司马欣被迫降汉,不过之后又再次回到楚军阵营,项羽也并没有处罚他,全因当初司马欣有恩于项梁,不过最后成皋之战中司马欣兵败自杀。

同时在分封诸侯上,十八路诸侯竟然没有一路是项羽的族人,而大多是随着项羽西进关中,立有战功的将军。反之刘邦得了天下,为他夺得天下的英布、韩信、彭越等战将最后都不得善终,进而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攻击之"。

不能说刘邦所为有失道义,帝王之术自然不能用常人的标准来衡量,但项羽骨子里的侠义胸怀却在这个反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快意恩仇中还有一点就是"仇",这点上项羽也完全不遑多让,同时也是后世诟病最多的地方。

坑杀秦二十万降卒及杀掉秦王子婴一众秦王朝降臣,实为项羽内心深处对秦人恨之入骨的世仇所致。

平定三齐之乱后,项羽同样在齐地大肆杀戮,其根源或许可以从项羽"数负项梁 ,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这句话中找到根源,就是"数负项梁",似父实叔的项梁之死在项羽心中埋下了的仇恨种子。一旦这颗种子在外力的推动下迅速成长以后,复仇的怒火开始熊熊燃烧。

我们实不能对2000多年前的古人有太高的奢求,抛开道义,项羽快意恩仇的侠客风范让人不胜唏嘘。

英雄末路,在项羽生命最后的关头,他这样唱道"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他的心里仍惦记着陪伴他东征西讨的战马和深爱的虞姬。

当乌江亭长说出"江东虽小 , 地方千里 , 众数十万人 , 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 ,汉军至 ,无以渡。"这番劝谏之言的时候。

项羽大笑:"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 !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 ? 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于心乎"

八千江东子弟无一生还,这是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大丈夫至情至性如此,我们又有什么可苛求的呢?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或许这只是后人对项羽悲剧命运的一种自我安慰。但那个力拔山兮的西楚霸王用其短暂的生命为后世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英雄悲歌。

结语:本文没有对战争细节作出详细讲述,从人物关系及项羽的性格形成入手,对项羽这个人物和项羽在楚汉战争初期种种异常行为作出了不同的解读。项羽重骑兵军团和发达的钢铁兵器是项羽谋求天下的重要依仗,但天命难违,在时代向前发展的大潮之下,项羽的侠义和贵族情怀逆潮流而动,注定以悲剧结尾。让人不免扼腕长叹。

相关热词搜索:项羽 谋划 失败 战争 战略

上一篇:兵法和地理中的战争:看曹操如何突破“飞鸟不能逾”的潼关天险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