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影响力的资讯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标题 作者
网站首页 > 新闻 > 正文
江西作家刘行宾专访:在文字中守护文化根脉
2025-05-11 02:17:29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近日,记者有幸在安义古村对江西作家刘行宾进行了专访。这位年过花甲的书写者,谈起文学,仍然不减年轻人的兴趣。

文学基因:从安义古村走出的书写者

在江西南昌西北的安义古村群,青石板路蜿蜒穿过明清建筑群,斑驳的墙垣间流淌着千年的商道传奇。这里不仅是游客眼中的文化秘境,更是作家刘行宾精神原乡的具象化表达。“古村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在诉说历史,”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轻抚着罗田村“世大夫第”的门楣雕花,眼中闪烁着光芒,“比如这副‘智水仁山浑然元气,礼门义路卓而家风’的楹联,既是建筑装饰,更是安义人‘重信守义’的精神图腾。”

这种对地域文化的敏锐感知,源于刘行宾在安义古村度过的童年。他虽是京台村刘氏后裔,却从小在罗田村听着探花黄元杞捐建“义屋”“义田”的故事长大,这些浸润着“义”文化的民间叙事,后来都成为他创作的重要母题。在散文《古村印象》中,他通过“刘黄联姻”的家族轶事,将古村的建筑美学与伦理传统编织成一篇文化寓言,展现了安义人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存智慧。

创作密码:在纪实与文学间架起桥梁

作为江西省供销合作社信息中心主任,刘行宾的创作始终保持着“双脚踩在泥土里”的姿态。他的长篇报告文学《门里窗外》,以安义铝塑门窗产业的崛起为线索,揭示了改革开放背景下县域经济的蝶变密码。书中描写的黄水龙等创业者,从走街串巷的手艺人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其跌宕起伏的经历被他提炼成“苦难叙事”与“奋斗史诗”的交织——这种将个体命运嵌入时代洪流的写作手法,在《南昌太阳村的故事》中得到进一步升华,该书通过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困境,引发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持续关注。

在诗歌创作领域,刘行宾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美学追求。他的获奖作品《茶的独白》以茶喻人,将制茶工艺与人生哲思融为一体:“揉捻时的疼痛/是为了在沸水中舒展/那些蜷缩的心事”。这种将日常经验转化为诗意表达的能力,在《石中赋》中达到新高度——他以石鼻中学人才辈出和校园美景为意象,通过“老师与学子的对话”,颂赞母校桃李天下的育才之道。

文化担当:在历史褶皱中打捞文明碎片

近年来,刘行宾将创作重心转向江西供销合作社史的书写。在《江西省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系列文章中,他以档案文献为经、人物访谈为纬,梳理出供销系统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脉络。“供销合作社是连接城乡的毛细血管,”他指着1951年的社员股金证复印件说,“比如这个泛黄的小本子,见证了农民从‘生产者’到‘股东’的身份转变,背后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这种历史意识同样贯穿于他对安义古村的书写。在《京台文化大院的书香墨味》中,他不仅记录了古村的建筑形制与民俗活动,更通过“牌匾文化”等细节,揭示了赣商“义利并举”的商业伦理。这种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的书写策略,与安义古村近年推行的“意向经济”文旅模式不谋而合——两者都强调在现代语境下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时代观察:在变革浪潮中捕捉文学新质

面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多元化趋势,刘行宾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网络文学的兴起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学的式微。”他以安义古村的文旅实践为例,指出文学创作者应主动适应“跨界融合”的新生态:“当古村通过沉浸式剧本吸引年轻游客时,作家完全可以参与到故事脚本的创作中,这既是文学的破圈,也是文化的再生。”

对于年轻作家,他提出“三重修炼”的建议:“首先要修炼‘在地性’,江西的山水人文、红色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其次要修炼‘时代感’,用文学回应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现实议题;最后要修炼‘超越性’,在具体的叙事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光芒。”这种将文学创作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的理念,在他参与编著的党史学习辅助教材《星耀中华》中得到充分体现——该书通过挖掘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为新时代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生动范本。

未来展望: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前行

站在安义古村的观景台上,刘行宾望着远处正在修缮的明清建筑群,眼中既有对历史的敬畏,也有对未来的期许:“古村的保护不是静态的封存,而是动态的传承。”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于他的文学创作——在即将出版的新作《乡村纪事》中,他将笔触伸向乡村振兴中的新型职业农民,试图在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科技的碰撞中,寻找新的文学生长点。

“文学的使命,就是让那些即将消失的声音被听见。”采访结束时,刘行宾指着古村那棵千年老樟树说,“就像这棵千年古樟,只有不断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出新的枝桠。”这种扎根乡土、守望文明的创作姿态,或许正是他给当代文学留下的最珍贵启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上海空联智航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与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签约挂牌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