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晋冀豫三省交界的革命老区,长治市黎城县紧扣“千万工程”经验精髓,将浊漳河沿线、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207国道沿线、309国道沿线四大和美乡村示范带作为发展脉络,上遥、丹泉河谷、洪井等“十二集群”作为产业支点,用红色文旅铸魂、绿色生态赋能、农耕记忆传情、特色产业富民,将乡村振兴的发展蓝图,创建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实景。
红色文旅:唤醒革命记忆,激活振兴引擎
黎城的红色基因,是岁月长河中的历史沉淀。这里是太行山地区最早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左权、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555位开国将领曾长期在这里战斗生活,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军工部、129师师部、冀太联办等党政军等领导机关以及八路军最大的敌后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中国银行的前身——冀南银行曾长期在这里驻扎,当时全县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参军参战、七分之一的人口为国捐躯或伤残。目前全县保存各类革命文物538处(件),红色遗迹遗址100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村村寨寨都洒遍烈士鲜血,山山岭岭都留下红色遗迹,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
从黄崖洞兵工厂的军工传奇,到冀南银行的金融抗战,再到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烽火岁月,这片土地上的红色资源,正通过创新开发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被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串联起来的黄崖洞景区,将红色文旅与生态景观进行深度融合。黄崖洞兵工厂旧址作为“新中国军事工业的摇篮”,如今已打造成集红色教育、研学体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景区。游客可以参观兵工厂遗址、武器展览馆,还能参与“军工生产体验”、“山地游击战模拟”等互动项目。2024年,黄崖洞景区接待游客60万人次,较上年增长60%。
在洪井镇北社村,中共中央北方局纪念馆静静矗立在村落中央。纪念馆依托北方局旧址全面升级改造而成,生动再现了北方局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华北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壮阔历程。“每年都有很多党员干部、学生来这里开展学习教育,他们在这里开展各种研学活动,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北社村到村工作大学生焦一耀介绍道。
北社村是黎城县 7 个省级精品示范村之一,先后获得“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山西省卫生示范村”等荣誉。他们积极探索“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坚持精品创建和红色传承相结合,联动北方局高干会议旧址和新建县委党校,合理规划研学环线,搭建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研学。
同时,他们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了乡村振兴“红+绿”的标杆模式。与黎瑞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园,园区总规模 5000 余亩;与连盛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发展百万旱鸭绿色规模养殖;与山西青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核桃加工项目等,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等方式,实现了人均可支配收入、村集体收入连续多年持续增长。2024 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8000 元,村集体收入突破 100 万元。
同样浸润红色底蕴的,还有位于黎城县北部山区的小寨村,这里是“新中国金融摇篮”冀南银行旧址所在地,完整保留了银行营业厅、印钞车间及工作人员居所等旧址和当年冀南银行在敌后发行货币、支援抗战的历史记忆。依托红色文旅,小寨村融合木地特色乡士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相互促进,多种业态产业“红+绿”融合发展。“村里还开发了‘金融抗战’主题文创产品,让红色记忆可触可感。”黄崖洞镇副镇长米琳琳介绍。
小寨村把发展红色文旅产业作为重要抓手,以“红色领航型”定位,围绕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村标准,对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产品体系、服务管理、安全管理、示范带动7方面31 项内容开展工作,引进企业入驻当地、发展高粱集中连片种植、村集体红薯种植、建成红薯粉条加工厂等项目,带动村民足不出村、增收致富。“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为20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其中6名是脱贫户。”小寨村党支部书记张燕波说。
红绿辉映,山水黎城。黎城县将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优势,全力实现产业兴、乡村美、村民富的目标。
绿色生态:做活山水文章,转化生态价值
黎城县境内河流众多,素有“太行小江南”之称。如今,黎城县正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变为村民的“幸福靠山”。
“沿着丹泉河走一圈,既能看山水,又能尝美食,晚上住星空屋,黎城之行真是赚了!”来自长治市的游客甘女士说。
丹泉小镇,作为黎城县“丹泉河谷和美乡村”集群发展规划中的核心部分,河北万景文旅集团投资,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以泉为纽带,以水为依托,精心打造的一处独具吸引力的太行山水河谷国际旅游度假地。借助丹泉小镇3A级景区的发展,黎城县通过山水旅游带动河谷乡村实现共同富裕,将过去“守着好水却无饭可吃”的源泉、源庄、寺底、北河南、五十亩、石壁底等零散村落,建设成融合“水生产、水养殖、水文旅”的特色集群。
依靠当地山茱萸中药材、黎侯宴酿酒、黎侯虎传统手工艺等特色产业,吸引农户参与商铺经营,构建黎侯酒水、山茱萸茶饮等展示与体验区域,让“丹泉好水”的理念深植人心,推动餐饮、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的繁荣。“以前河边满是乱搭的棚子,如今成了最受欢迎的‘打卡地’。”源泉村党支部书记郑林逢说,“要让游客来了不愿走,走了还想再来。”
丹泉河谷集群是该县生态价值转化的典范。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的撬动下,丹泉河谷集群实施了源泉河3千米生态修复工程,平整杂乱滩槽、建设防洪设施;整合源泉、源庄等6个村资源,建成年产1000万元的山泉水厂;盘活54亩闲置滩涂地发展生态养鱼,虹鳟鱼等冷水鱼通过“垂钓+餐饮”模式,成为游客追捧的特色美食。如今的丹泉河谷,既是“水美乡村”,也是“富民基地”。
上遥镇北马村的“水美乡村”建设同样精彩。借助凤凰山、南临浊漳河的天然禀赋,2023年成为县级“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后,北马村5000平方米绿化面积覆盖村落,彻底告别了“漳北渠边杂草丛生、残垣断壁乱搭”的旧貌。“我们打造了‘红色教育+绿色休闲’为主题的北马驿站,在漳河畔盖起了农家乐‘漳河人家’,推出特色农家菜,在这里,游客可以游漳河、品美食。”北马村党支部书记谷虎斌介绍道。
洪井镇利民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有机潞党参基地,绿色生态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基地位于太行山腹地,昼夜温差大、无工业污染,种植的潞党参全部施用农家肥,年产有机潞党参5吨。“我们与长治医学院合作研发了党参蜜片。”公司负责人祝志晓说。
基地还联动100户蜂农发展党参蜜产业,年产蜂蜜200吨,“生态好,蜜才甜,我们的蜂蜜没加任何添加剂,在长治地区特别畅销。”
黎城县向山、向水、向田、向大美自然要产业,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
金色记忆:传承民俗技艺,留住一缕乡愁
通过活化农耕场景、传承民俗技艺,黎城县让老手艺焕发新生,让老传统滋养乡村发展。
黎侯虎因黎城古称黎侯国而得名,被誉为“中国第一虎”。是发祥于黎城县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经过3000年历史演变,逐步完善定型于今天集故事、草编、刺绣、剪纸、书画于一身的独特造型,在民间有赐福、镇宅、生财等文化内涵。
在黎城县乔老憨家纺棉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按标准制作黎侯虎,做耳朵、缝尾巴、填棉絮,每个环节都有严格标准。“黎侯虎是咱黎城的宝贝,不能只藏在博物馆里。”非遗传承人乔艳波说,他们开发了3000多种黎侯虎文创产品,从钥匙扣、玩偶到服饰刺绣,还打造了非遗研学基地。“小学生来体验,让他们自己做黎侯虎、写许愿卡,把民俗文化种进孩子们心里。”
通过“公司+农户”模式,乔老憨不仅将数千年的非遗文化传承发展,还间接带动1000多人就业,让“小手艺”做成了“大产业”。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依托“黎侯虎”的特色基础,继承传统工艺技术,坚持“企业+N个乡村”的模式,走一村一品专业化道路。在黎城县政府和县人社局的引领下,该公司打造了“太行巧娘”劳务品牌,项目已辐射到黎侯镇、东阳关镇、洪井镇、上遥镇等40多个村及襄垣县、潞城区等周边县区,年平均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
黎侯镇晋福村的农田“全链条托管”模式,是黎城农耕产业的现代转型。“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科技、靠抱团!我们没丢了农耕的本,还让种地更高效。”晋福村党支部书记张轶光笑着说,“现在老百姓在手机上就能签合同,粮食变现后直接打钱;全托管的呢,我们从种到收全包,半托管的呢,就只管播种、收割,田间管理也自己做。”
在土地托管的基础上,晋福村又利用上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烘干储存基地,利用附近太行钢铁厂免费余热进行烘干,把托管服务从给老百姓的耕、种、收延伸到耕、种、收、烘、储、销一条龙服务,延长了农业产业链,缩短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成本。托管模式不仅解放了劳动力,还让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2023年村集体总收入165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18万元,占比71.5%。
黎城县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由山西黎城粉末冶金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黎瑞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牵头实施,将农耕与旅游深度融合,集采摘种植园、观光步行街、冷链加工基地三大功能区于一体。
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占地5000 亩,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辐射周边10余个村,种植规模达到1万余亩,每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带动就业500余人,年实现总产值7000余万元。
该园区全部采用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系统,既保留了传统农业的“土味”,又融入了现代科技的“智能”。春天,荷兰珊瑚落日、美国小姐、奶油碗、月光石等 27个芍药观赏切花品种在1000亩特色花卉种植基地争奇斗艳,不仅吸引了当地及周边游客前来赏花、采花,而且该公司与中国农大合作,花朵保鲜期延长3倍,每亩收入3万元,直接销往广州、深圳、昆明、上海等地,可实现产值 3000 万元;秋天,2000亩种植特色水果园中的十余种水果采摘期可持续近6个月,实现产值3500 万元。“2023年我们生产的富士苹果与玉露香梨还获得了‘圳品’认证。”公司负责人介绍道。
三季花海,四季有景,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的实施既具有经济效益,也体现了观赏价值,与黎城县东部的天然氧吧“黎侯公园”遥相呼应,成为当地居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让传承成为打开农民致富的“金钥匙”,让传统产业与现代科技发展深度交融。黎城县坚守初心,走出具有时代鲜明特征的乡村振兴特色路。
特色产业:壮大集群经济,带动农户增收
从百万旱鸭养殖到从核桃深加工,到清香型白酒酿造,黎城的特色产业,正以集群化、链条化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的注入新动能。
百万旱鸭产业集群是黎城特色养殖的“标杆”。在上遥镇北马村养殖基地,标准化棚舍整齐排列,平均每棚种鸭5000多只。“一只鸭子年均产蛋275枚,高峰期能到290枚,产蛋率高达95%。”该基地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们要建设肉鸭屠宰线、有机肥加工厂,形成‘养殖—屠宰—加工—粪污利用’全产业链。”
目前,黎城县种鸭养殖基地已有上遥真、东阳关镇两个养殖场,共有标准化种鸭养殖大棚127栋,可养殖种鸭80万只,年产种蛋1.5亿枚。肉鸭养殖马上启动,饲料厂、屠宰厂正在筹备建设中。
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山西青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核桃加工项目颇具代表性。该公司位于洪井镇李堡村,投资600余万元建成现代化厂房,引进核桃仁脱衣、烘烤设备,开发出烤核桃、琥珀核桃仁等产品,通过拼多多、抖音等平台销售,日均订单达700多单。“以前村民种核桃,一斤只能卖8块钱,现在加工成产品,附加值翻了好几倍。”该公司负责人说,企业还整合周边核桃园,推广嫁接技术、淘汰老化品种,带动多名农民就业。“黎城是‘中国核桃之乡’,我们的目标是让黎城核桃从‘论斤卖’变成‘论个卖’,让我们黎城核桃的品牌再上一个台阶。”
黎侯宴酒业有限公司,让“黎城味道”香飘四方。企业用丹泉河山泉水,研发酿造清香型白酒,他们采用“363”陈酿工艺(3年陶缸、6个月罐储、3个月静置),甲醇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全线产品自研发、自生产,产品类目不断创新,已获得多项国家认证专利技术。他们还推出婚宴定制酒、生肖酒等个性化产品,通过直播带货提高销售额,带动周边高粱种植及周边村民就业。
从红色文旅的精神传承,到绿色生态的价值转化,从农耕记忆的文化延续,到特色产业的富民实效,黎城正以“四类交融”的集群发展路径,让“四带十二集群”蓝图落地生根。2024年,黎城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412元,同比增长7.1%;2025年,随着2.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六大产业链壮大,这座太行老区,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集群共富”的新故事。(孙洁 程子豪 实习 甘泉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