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影响力的资讯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标题 作者
网站首页 > 文化 > 正文
原创 汉丹阳郡建置时间暨郡治宛陵略考(上)
2020-01-02 16:34:57   来源:东方头条   作者:   责任编辑:

原标题:汉丹阳郡建置时间暨郡治宛陵略考(上)

陆再奇

第636期

汉丹阳郡 ,史书常作“丹扬郡” “丹杨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时,丹阳郡属地隶属于会稽郡。秦末,分会稽郡西部置鄣郡 。《汉书》卷28《地理志上》“丹扬郡”条:丹扬郡,故鄣郡。

一、鄣郡更名丹阳郡历史背景

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诸侯王时,鄣郡隶属项羽的西楚国。五年(前202)正月,刘邦徙齐王韩信为楚王,鄣郡隶属楚国淮东之地。六年(前201)正月,刘邦将韩信的楚国一分为二,以淮东五十三县为荆国,分封堂兄弟刘贾为荆王,鄣郡为刘贾荆国所辖之地。十一年(前196),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攻打荆国,杀荆王刘贾,刘邦亲帅兵马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沛侯刘濞,时年二十,剽悍勇猛,以骑将,随从刘邦破英布。十二年(前195),英布败走吴越,刘邦认为东南之地与汉王朝悬隔,非强权不能镇之,然而自己的亲生儿子年幼,被迫册封刘濞为吴王。

荆国辖东阳、鄣、吴3郡53个县,其中东阳郡析东海郡南部地区置,会稽郡析出鄣郡后或称吴郡,或仍称会稽郡。吴王刘濞充分利用管辖地的铜矿、海盐资源,招募天下亡命之徒私下铸钱、煮盐,“积金钱,修兵革、聚粮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汉书》卷三十五《吴王传》)至汉文帝后期,汉王朝中央政府所拥有的珍宝、粟谷还没有吴国东山府珍藏的珠宝、海陵仓储藏的粟谷多,“夫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运行数千里不绝于道,其珍怪不如东山之府。转粟西乡,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汉书》卷五十一《枚乘传》)吴王刘濞的势力强大到足以与汉王朝中央政府抗衡的地步,“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汉书》卷五十一《枚乘传》)

汉景帝即位后,中央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三年(前154),也就是刘濞被立为吴王之后的四十二年,晁错看到诸侯王势力与中央集权的尖锐矛盾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便主张通过削减诸侯王封国领域的办法来达到维护西汉政权的目的。景帝接受了晁错《削藩策》建议,下诏削割了赵王河间郡、胶西王6个县、楚王东海郡,直属汉中央政府。削藩之举激起了各诸侯王的强烈反对。当景帝准备继续扩大削藩,拟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郡、鄣郡时,刘濞感到难以自保,“汉廷臣方议削吴。吴王濞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欲举事(《史记?吴王濞列传》),私下联络胶西王等一起叛汉。景帝的削割会稽、鄣郡的诏书发到吴国时,刘濞打起“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率先起兵叛汉。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楚王、赵王也随之发难,史称“七国之乱”。

三个月后“七国之乱”被平息。在窦太后的干预下,景帝废吴国,将吴郡收归汉中央政府,新置江都国,改封自己的第五个儿子汝南王刘非为江都易王,江都国管辖原吴王刘濞的鄣郡和东阳郡。《汉书?江都易王刘非传》载,景帝二年(前155),汉景帝封刘非为汝南王。刘濞等七王发动时,刘非刚十五岁,上书自请去攻打吴王刘濞,景帝赐给他将军印,让他领兵击吴。“七国之乱”平息后,刘非迁为江都王。《史记?诸侯王表》载,景帝三年正月,吴王濞反,六月,七国之乱平,吴国除。以吴郡属汉,以东阳、鄣二郡置江都国,徙汝南王非为江都王。元朔二年(前127),刘非在位二十七年后死去,其长子刘建继嗣江都王位。《汉书?江都易王刘非传》载,刘建是个荒淫无耻的家伙,而且还私藏兵器、玺绶、符节等,时刻准备谋反。元狩二年(前121),刘建在位六年,企图谋反阴谋败露,畏罪自杀,江都国被废除,改其封地为广陵郡,郡治今江苏扬州市区。《史记?五宗世家》载,元朔二年,江都王建嗣,元狩二年谋反,“国除,地入于汉,为广陵郡”。江都国原辖郡治位于今江苏盱眙县马坝镇东阳古城的东阳郡被废除,鄣郡 合庐江郡东部4县更名丹阳郡。丹阳郡郡治由今浙江安吉县递铺镇安城古城村(原鄣郡郡治所在地)迁治长江岸边的丹阳县(县治今马鞍山市当涂县丹阳镇)。

庐江郡,秦末置郡,郡治今江西鄱阳境内。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分封诸侯王时,以九江郡、庐江郡封英布。四年(前203),英布投降汉王刘邦。五年(前204),析庐江郡置豫章郡。《水经?赣水注》:豫章,“秦以为庐江南部”。四年英布降刘邦,被封为淮南王。《史记?黥布列传》载,六年(前201),“布遂剖符为准南王,都六,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皆属布。”《史记?淮南王列传》载,十一年(前196),英布叛汉失败后,刘邦改封其子刘长为淮南王,淮南国国都由六迁寿春(今安徽寿县寿春城南),“王黥布故地,凡四郡。”汉文帝七年(前173),淮南王刘长因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淮南国被废除,所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归于汉王朝。

文帝十六年(前164),文帝将刘长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刘长的三个儿子,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时年十六岁。《汉书?淮南王传》载,阜陵侯(刘)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刘)勃为衡山王,阳周侯(刘)赐为庐江王。汉景帝四年(前153),庐江王刘赐徙为衡山王,庐江国除为庐山郡、豫章郡。元狩元年(前122),汉武帝刘彻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进入淮南国,从刘安家中搜出了准备用于谋反的攻战器械及伪造的玉玺金印,自知罪无可赦的刘安被迫自杀,而与他串通一气的衡山王刘赐闻讯后,也自杀而亡。《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淮南、衡山亲为骨肉,疆土千里,列为诸侯,不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而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逆,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为天下笑。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勃死后,淮南国除为九江郡、衡山国除为衡山郡。汉武帝借机对原衡山国、淮南国、江都国及庐江郡版图进行较大调整。(1)分衡山郡西部合南郡东部数县,置江夏郡;(2)分九江郡西部数县置六安国;(3)以衡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数县,置庐江郡(位于长江以北),郡治舒县(今庐江县境内);(4)撤销位于江西鄱阳的庐江郡,将庐江郡东部的春谷、宣城、泾县、陵阳4县并入鄣郡,改鄣郡为丹阳郡,庐江郡其余各县入豫章郡。《汉书?地理志》载,(东汉)丹阳郡领县十六,其西南部庐东水附近四县本为庐江郡地,武帝元狩二年割畀鄣郡。

二、丹阳郡治丹阳县原因浅析

汉武帝改鄣郡名丹阳郡,将郡治由今浙江安吉县递铺镇安城古城村(原鄣郡治所在地)迁治长江岸边的丹阳县(县治今马鞍山市当涂县丹阳镇)。

其一,可能与丹阳哀侯刘敢有关。刘敢,江都易王刘非之子,汉武帝刘彻的侄儿。《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载,元朔元年(前128)十二月,汉武帝刘彻分封刘敢为丹阳侯、食邑为芜湖县。元狩元年(前122)刘敢薨,无后,丹阳侯国除为丹阳县,归属汉王朝的鄣郡。明嘉靖《宁国府志?制置纪》载,汉高祖六年,以鄣郡合会稽、东阳二郡,封从兄贾为荆王置国,都今镇江府。十一年,贾为英布所杀,改国为吴,封兄子濞为王,徙都陵(今扬州)。景帝三年,濞诛,封子渄于此,改号江都。非后入为太子薨,武帝析封渄子敢为丹阳侯,敢薨,国除。元封二年(误,实为“元狩二年”),始置丹阳郡,隶扬州部刺史,治姑熟,今太平府。统县十七:宛陵、于潜、江乘、春谷、秣陵、故鄣、句容、泾、丹阳、石城、湖熟、陵阳、芜湖、黟、溧阳、歙、宣城。

其二,可能与丹阳县曾为战国时楚国都城有关。《汉书?地理志》丹扬郡丹阳县下班固原注:“楚之先熊绎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郑。”先秦诸子楚辞金文专家谭戒甫也认为:“楚到山东后,由于周族的发展,楚又被迫迁徙到今江苏丹阳。”(谭戒甫:《楚的开国史》,1962年11月7日在湖南师范学院的讲演稿)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王玉哲也认为,楚族系由河南东部徙居于苏、皖境,到熊渠时始沿江西上,因而“楚之先王熊绎所居之丹阳,当以此地最近情理(王玉哲:《楚族故地及其迁移路线》)。”但是,从考古学证据看, 楚以丹阳为都,应有相应的古代城址作依据。当涂境内没有发现和丹阳作为楚国都城地位相称的古城址。《元和郡县图志阙卷逸文》卷一归州丹阳城条载,“在县七东里,楚之旧都也,周武王封熊绎于荆丹阳之地,即此也,与江南丹阳不同。”美国西东大学蒲百瑞认为:班固混淆了汉代的丹阳县和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都城丹阳。近几十年来的考古资料与古文字资料所提供之事实,亦足证其误,当代多数专家学者多不认同,因此,很少被人提起。按照中外历史上名随人迁的惯例,秦汉时期,今当涂名丹阳可能是随着楚都的迁移而迁移 。

其三,可能与丹阳县地理位置有关。丹阳县,秦代置县,境内左天门、右牛渚,大江涛翻,雄关屏立,其险自古甲于东南。《史记?秦始皇纪》载: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0)东巡,过丹阳至钱塘(今属杭州市),在此设丹阳县。

其四,便于汉中央政府加强对丹阳郡的控制。西汉武帝时期,长江以南气候潮湿。相对于中原,基本没有开发,呈原始状态。《汉书?严助传》载:“越,方外之地,酂发文身之民也。”丹阳县相对故鄣县来讲,紧临长江,一旦发生战事,便于军事镇压。严耕望《汉书地志县名首书者即郡国治所辩》“丹阳郡”条载:丹阳郡,按:地志,丹扬郡(王鸣盛曰当作“阳”),“故鄣郡……武帝元封(钱坫曰当作“狩”)二年更名丹扬。”考丹阳,秦县,见始皇纪,则郡徙治所于丹阳,因以县名郡也。其郡本名鄣郡治鄣县(今安吉西北),汉因之,武帝徙治丹阳县(今当涂东),更郡名曰丹阳,后又徙治宛陵(今宣城)也。

三、丹阳郡移治宛陵原因探析

丹阳郡郡治丹阳县,前后仅有12年的时间,元封二年(前109)即移治宛陵县(今市区宛溪河东岸,与市区陵阳山隔宛溪河相望)。笔者认为,可能是出于地理位置、政治、军事、经济等多重因素考虑:

其一,宛陵县地理位置比丹阳县更优越。丹阳县地处长江岸边,多为地势低洼的水网地带,属典型的“江南可耕之土皆下湿厌水”,因此,当时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郡县两级政府官员、驻军及城中居民的物质需求。宛陵县地处皖南山区向长江沿岸平原过渡地带,境内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圩区、湖泊、河流等地貌齐全,既有“山川之胜”,又兼“海陆之丰”,农耕文明时期,最适宜人类居住。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即在此从事生产生活,创造了水阳江文化。

其二,宛陵县境内水运交通四通八达。中古时期,人类交通以水运为主,长江航道洪水滔天、风高浪急,人类难以驾驭。宛陵县境内,春秋末年,吴国伍子胥开挖的胥河,形成了一条从今芜湖青弋江口至江苏宜兴荆溪大浦口的河道,古称“中江”,将长江水系与太湖水系连接起来。宛陵城岸边的天然河流宛溪河又将流径境内的青弋江和水阳江两大水系沟通起来,直达长江,便于与各地间的联系,包括政令的传达,物资和人员的运输、来往等。

四、史学名家关于丹阳郡建置时间考论

鄣郡更名丹阳郡的时间,现有史料有三种说法:通行说法是元封二年(前109),如清嘉庆《宁国府志》。第二种说法是元狩二年(前121),如明嘉靖《宁国府志》,历史学家周振鹤编著的《汉书地理志汇释》持此观点。周先生指出:“元狩元、二年之间接连废除衡山、淮南、江都三国,武帝于是对故淮南、江都别郡进行一番调整,鄣郡于此时增县四(春谷、宣城、泾县、陵阳),才更名丹扬。”第三种说法以历史学家严耕望为代表,兼顾了前两种的说法,他在其《汉书地志县名首书者即郡国治所辨》一书中认为,鄣郡先徙治丹阳县,更郡名丹阳郡,后又徙治宛陵(今市区)。钱坫在校对《汉书?地理志》时认为:元封二年(前109),鄣郡更名丹阳郡,可能是传抄时错误所致。他考证:江都王建以元狩二年自杀国除,非元封也,“封”当“狩”字误,《宋书?州郡志》正作元狩。当依《宋志》改正,此语极是。汉改郡名均在国除为郡或郡境有所变动之时,若元封二年,鄣郡无所变化,不得无故更名。元狩元年、二年之间接连废除衡山、淮南、江都三国,武帝于是对故淮南、江都别郡进行一番调整,鄣郡于此时增县四,更名丹阳。

《二十二史考异》卷九《侯国考》载,“班志郡国名,以元始二年户口籍为断,其侯国之名,则以成帝元延之末为断。”由此看来,《汉书?地理志》事实上乃是两份资料的混合物。一份是平帝元始二年各郡国的户口籍,另一份大抵是成帝元延、绥和之际各郡国的版图(即所属县目)。这两种资料生硬地凑在一起,结果产生了此矛盾。历史学家周振鹤在其《西汉政区地理》一书中指出,由于缺乏对断代的政区沿革进行研究,甚至使人形成一种错误观念,以为每个朝代只有一套政区模式,而正史地理志正是这种模式的写照,不明白这些地理志一般都仅代表某一时期(甚至某一绝对年代)的政区体制,并非该朝代一成不变的常例。例如西汉一代政区变动十分频繁,而且变动幅度很大,《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只是这种变动的尾声,所表示的是西汉末年的行政区划。前人和今人都有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以为《汉书?地理志》代表的是西汉一代常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鄣郡更名丹阳郡正确的表述应为:丹阳郡,故鄣郡,属江都。元狩二年治丹阳。元封二年,移治宛陵。

(作者系宣城市史志办副主任,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相关热词搜索:丹阳 建置 时间 原创 暨郡治宛陵略考

上一篇:清朝的皇宫侍卫有多牛?一等侍卫干到30岁,出去就是正二品大员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本月排行